诸葛亮,字孔明,三国时,蜀汉政治家,军事家。这是诸葛亮写给自己儿子诸葛瞻的书信。其中就有名句“静以修身,俭以养德”“非淡泊无以明志,非宁静无以致远”等。
让我们看看诸葛亮对儿子蕴含着深切期望的殷殷教诲:
原文:夫君子之行,静以修身,俭以养德。非淡泊无以明志,非宁静无以致远。夫学须静也,才须学也,非学无以广才,非志无以成学。淫慢则不能励精,险躁则不能治性。年与时驰,意与日去,遂成枯落,多不接世,悲守穷庐,将复何及!
译文:君子的行为操守,以宁静专一来修身养性,以节俭来培养品德。不能淡泊自守,就没办法明确志向,不能宁静专一,就没办法达到远大的目标。学习需要静心专一,而才干来自于学习,不学习就无法增长,才干不下定志向,就无法学有所成。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,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。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,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,最终凋落衰残,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,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屋舍,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?
可以讲,这是篇议论文,主观点就是“夫君子之行,静以修身,俭以养德”,全文都以“静”为中心。
注意这里的“夫”和后面“夫学须静也”中的“夫”都读的是第二声,作助词,用于句首,表示发端,在读的时候其后面可以顿一下,翻译时可以忽略。
书信中强调成才三条件:励志、学习和惜时。“非淡泊无以明志,非宁静无以致远”和“非学无以广才,非志无以成学”强调的是励志;“夫学须静也,才须学也”讲的是学习;“年与时驰,意与日去,遂成枯落,多不接世,悲守穷庐,将复何及?”则强调的是惜时。以俭养德,以静求学,以学广才,可见三者关系十分密切,相互联系,缺一不可,告诫儿子要志存高远,勤学成才,学习要心境清净,精力集中,态度要端正。
书信中多用双重否定,如“非淡泊无以明志,非宁静无以致远”“非学无以广才,非志无以成学”等,语气强烈又稍委婉,表达了对儿子的谆谆教育与无限期望。
书信中骈散结合,且多用骈句,对仗工整,句子对称,停顿相符,音韵和谐,富有韵律美,读来来朗朗上口。这也是其中多句常被作为座右铭的原因之一。
其中也使用正反对比论证,“夫学须静也,才须学也”是正面论证;“非学无以广才,非志无以成学”到最后都是反面论证。正反对比论证了静与学、才、志的关系。
诸葛亮教育儿子,要“淡泊”自守,“宁静”自处,鼓励儿子勤学励志,从淡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。劝勉儿子勤学立志,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,最忌怠惰险躁。
我们从中可以读出诸葛亮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与无尽的期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