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常识

巾帼不让须眉什么意思呢(10个中文小知识)

100次浏览     发布时间:2024-11-03 10:21:59    

汉字,是根植于每一个中国人内心的文字。

作为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,每年4月20日被联合国定为“联合国中文语言日”。

1、“荤”其实不是肉?

大多数人认为“荤”与肉有关,应该是肉月旁,可这个字为什么从草字头呢?原来这个“荤”字不是指荤腥,而是指荤辛。

“荤辛”指像葱、姜、蒜、韭菜那些味道比较大的植物的辛辣味。后来为什么“荤”又指肉类了呢?因为做肉类的时候,可能会需要去除腥味,这时候必须放进一些有辛辣味的植物,也就是“荤”,它往往和肉类结合在一起,是烹饪伴侣,所以就有了“荤腥”这个词。

2、皇帝的女婿为什么叫驸马?

汉武帝时设“驸马都尉”一职,“驸”原写作“副”,指驾车的副手。

三国时期,魏国的何晏做了驸马都尉,他恰巧又是魏王的女婿。之后,西晋的杜预娶了晋宣帝的女儿安陆公主,王济则娶了晋文帝的女儿常山公主,而且他俩都被授驸马都尉。于是,后来,帝王的女婿被封驸马都尉便成了惯例,这个官职变成一个荣誉称号,简称“驸马”。

3、“巾帼”是什么?

巾帼是古代妇女佩戴的头巾和发饰,后借指妇女。须眉指胡须和眉毛,借指男子。“巾帼不让须眉”意思是说女人不比男人差。

其实古代的女子是没有眉毛的,之所以这样说,是因为古代的女子会把眉毛去掉,然后画一个眉毛,因为画出来的眉毛更淡、更细。卓文君画的眉毛非常漂亮,在当时是一种时尚,叫作“远山眉”。

4、古代入学典礼为啥叫“入泮(pàn)”?

古时学生的入学大礼叫做“入泮”。“泮”本是古代天子与诸侯举行宴会时的宫殿,它本有统一的建筑样式:西南为水,东北为墙,一半有水,一半无水,故写为“泮”。

后来,西周将其作为王室学宫,所以泮宫就成了最高学府的代言。儒家崇周礼,所以古代的学校门前都有个半圆形的泮池。据《礼记》记载,“入泮”则成为古代学生入学前正衣冠、拜笔、过泮池等一系列礼仪代称。

5、作揖应该是什么样子的?

现在我们看电视剧中好多“揖让”的方式是不正确的,“揖让”应该是左手在上,右手在下,一定不能是右手在上。

6、社稷到底是什么?

“社稷”是指国家,“社”指土地神,“稷”指农作物之神后稷。

7、古代的鲍鱼是我们知道的那种“鲍鱼”吗?

大多数人会把“鲍鱼之肆”的“鲍鱼”当作吃的鲍鱼,其实不是。

“鲍鱼之肆”的“鲍鱼”指的是一种腌制的鱼。秦始皇去世后,曾经秘不发丧,为了不让人察觉,就给他的车上放了很多的鲍鱼,以掩饰尸体的腐味。

8、缟衣綦巾是什么?古代衣服颜色有啥讲究?

缟衣:白色的绢制衣服。綦巾:浅绿色的围裙。“缟衣綦巾”是古代女子所穿的衣服,也可用来指代意中人。

在古代衣服的颜色跟人的级别、身份有很大关系。一般人穿着用葛织成布做成的葛衣葛巾,不上色。所以凡是衣服有颜色的,其实说明都是有身份的人。丝织物要染色的话,虽然古代都是用天然的染料,但是相对来说还是要贵一些的。

再有,颜色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,象征着阶级地位,不能乱用。

9、“庠序”是什么意思?

庠和序是商、周两个朝代各自对学校的说法,后来合起来叫“庠序”,泛指学校。而在更早的夏朝,学校就称作“校”。

不过需要注意的是,从远古到先秦时代,庠和序有时候还指“养老院”或“敬老院”。可见我们祖先对教育后辈和孝敬长辈同等重视。

10、“血脉喷张”是错误的说法

“血脉偾张”的“偾”意为“奋”,就是亢奋膨胀的意思。除了血脉偾张之外,还可以组词为“人心偾张”。

有人把“血脉偾张”误写成“血脉喷张”,这是完全错误的。因为人的血管在亢奋状态下可能膨胀,但绝不会喷发。